專欄分享
身心感安全環境 有助復元
轉載至明報:http://bitly.ws/Hb83
精神病是一系列生理、心理和社會因素所造成的狀况。生理包括遺傳因素、身體炎症等;心理方面包括認知過程、情緒調節能力、自尊心、性格特徵等;社會因素則包括成長背景、人際關係、家庭環境、鄰舍關係等。由此可見,復元也需要多方面支援和關懷。患者可以選擇適時接受醫生、社工或心理學家等專業人士支援。大量研究證明藥物或心理治療會有幫助。除了專業治療,遠離持續而超出個人承受能力的壓力環境,讓患者在身心感到安全的環境下生活,復元會更理想。作為家人、伴侶或朋友,在情緒困擾人士的生活中,扮演非常關鍵的角色。
愛與關懷對於精神困擾的康復歷程固然必不可少,但是除此之外,還有一些應對策略和照顧技巧,陪伴者可以學習和掌握。作為情緒病患者的身邊人,我們可以做些什麼?我們自身有什麼需要注意呢?
首先,自身安全和自我照顧(self-care)是首要考慮。雖然絕大部分情緒病患者不會傷害人(傷害自己比傷害他人的比率往往更高),但作為緊密接觸者,我們也要瞻前顧後,審慎評估風險,考慮彼此的安全。例如,丈夫有情緒病,脾氣不好,常常罵人,妻子便要考慮年幼子女會否受到影響;以及如何在照顧丈夫感受的同時,盡量減少子女所受到的影響。至於安全問題,如確實存在潛在風險,甚至可能發生不可挽回的憾事,一定要及早求助,諮詢專業人士。
理解情緒背後需要
轉載至明報:http://bitly.ws/Hb83
作為身邊人,自己的情緒照顧尤其重要。如自己的情緒也不穩定,就不能包容和接納對方的情緒起伏,甚至家庭戰爭一觸即發,這樣對誰都沒益處。我們會建議學習「正念」,念念分明照顧自己的情緒,也念念分明如實觀照對方的情緒。一行禪師的《你可以不生氣》是一本非常值得推薦的書,讓我們怎樣照顧自己和對方的情緒。
身邊的情緒病患者,可能會有難以理解的暴怒,或出現不合常理的抑鬱、焦慮或驚慌等。這樣的情緒風波固然可怕,但背後根源可能是痛苦、誤解,或是未得到照顧的需要。作為身邊人,首先要記住,情緒和行為背後往往都有原因和意義,如此我們才能深入理解對方情緒背後的需要,而不對其生起嗔恨或厭惡的反應。
如我們有心力和能力,可以嘗試理解這些需要,這樣就更有可能幫到患者;如果不能,至少可以先照顧好自己情緒,建立清晰人際關係界線,平靜地處理難題,這一切也將作為身教,成為對方學習榜樣。事實上,很多情緒病患者童年都在痛苦中長大,缺乏父母愛護和身教,所以不懂照顧情緒,亦不太知道怎樣化解人際衝突,所以身邊人的榜樣尤其重要。
另一點,是決心。當發現自己的伴侶有情緒病,因不知如何應對而糾結和困擾,無論考慮離去或想留下來幫忙,都是人之常情。如你沒信心或能力去處理(例如你也在創傷中長大,或缺乏情緒調節能力),或有其他顧慮,決定離開也是無可厚非。不過,如選擇留下,這將對伴侶的康復有莫大幫助;但要有心理準備,這段路不太容易走。耐心陪伴與溫暖愛意,絕對能讓在心靈傷痛或精神困擾中的伴侶,感受到自己並不孤單乃至看到希望。親友陪伴的療癒效果,甚至超出單一專業人士介入。因為不管是精神科醫生、社工、輔導員,治療介入時間都有限;但作為伴侶,與患者朝夕相處,共同經歷生活中很多細小片刻,一起分享內心喜悅和悲傷。有很多機會伸出援手,讓患者知道,有人支持自己,有情緒時可以安全地說出來,原來別人可以這樣平靜地解決問題。